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
2017-12-07
来自:中国交通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对新时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春耕对《意见》这样解读:
以交通强国战略为统领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把发展绿色交通作为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着力完善行业节能环保制度和标准,加快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和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应用,绿色交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绿色交通治理体系不尽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并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绿色交通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春耕介绍,“《意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在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中重点强化了交通强国的统领作用。”
《意见》在指导思想方面,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要求,提出以交通强国战略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绿色交通实现由被动适应向先行引领、由试点带动向全面推进、由政府推动向全民共治的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绘就未来发展蓝图 2020年初步建成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意见》从顶层设计入手,绘就了绿色交通未来发展蓝图。”吴春耕表示,《意见》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结合交通强国战略部署,设定绿色交通发展的近远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科学、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到2035年,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绿色交通发展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要求,有效支撑国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根据《意见》,2020年绿色交通重点领域建设将取得显著进展:客货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和水运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中承担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先进运输组织方式进一步推广,力争实现2020年多式联运货运量比2015年增长1.5倍;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建成一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港口岸线资源、土地资源和通道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清洁高效运输装备有效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数量达到60万辆,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率达到80%,降低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比及营运货车、营运船舶和民航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等;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船舶水污染物全部接收或按规定处置,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7%等;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符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要求,建成一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示范工程。
全面实施七项重大工程 加快构建三大制度体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吴春耕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着力实施运输结构优化、组织创新、绿色出行、资源集约、装备升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七项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发展制度标准、科技创新和监督管理等三大制度体系,争当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排头兵。
《意见》提出了七项重大工程共20项具体任务:一是运输结构优化工程,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旅客运输结构,改善货物运输结构;二是运输组织创新工程,推广高效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效城市配送模式;三是绿色出行促进工程,要全面开展绿色出行行动,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四是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工程,要集约利用通道岸线资源,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效率,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五是高效清洁运输装备升级工程,要推进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六是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工程,要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强化营运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七是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工程,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实施交通廊道绿化行动,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
《意见》明确构建3大制度保障体系共6项具体任务,一是要构建绿色交通制度标准体系,加快构建规划政策体系,完善标准体系;二是要构建绿色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三是要构建绿色交通监督管理体系,提升行业节能环保管理水平,强化船舶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管。
吴春耕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切实抓好《意见》组织落实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多方参与,切实担负起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主题责任,同时更加注重部际协同、部省联动、政企互动、公众参与,努力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交通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