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汽车排放性能维护技术规范》解读
2023-08-11
来自: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刘富佳
交通运输部于2023年6月25日批准发布了推荐性行业标准《汽车排放性能维护技术规范》(JT/T 1474—2023),自2023年9月25日起实施。
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配合落实《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关于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通知》中提出的汽车排放系统检测维护(I/M)制度实施,规范和指导汽车维修企业开展汽车排放系统维护作业,交通运输部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行业标准《汽车排放性能维护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二、标准的定位和作用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排放性能的维护流程、关键零部件作业项目和要求,适用于排放不合格汽车的维护、修理。
标准主要解决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排放系统维护作业流程不规范、作业项目不明确和作业深度不统一等问题,标准的实施将为在用汽车排气污染治理提供规范化的技术指南,恢复车辆良好排放性能,从而有效控制、降低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对落实汽车排放系统检测维护(I/M)制度以及柴油车污染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三、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流程
汽车维护是维持或恢复车辆技术性能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部已建立了车辆维护制度及标准体系,本标准充分与已实施多年维护技术标准相衔接,对维护的作业流程、作业项目和技术要求作出具体规定。为提高排放检测不合格车辆的进厂诊断工作效率,防止盲目维护修理,标准规定了排放不合格车辆的进厂维护流程,指导维修工人分析车辆故障原因,以便准确确定故障部位和作业项目。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为提高排放检测诊断的准确性及维护质量,先对车辆进行基本检查,标准中给出了7个必检项目和要求,包括发动机怠速状态,怠速时蓄电池电压、进排气系统密封性、冷却系统、润滑系统、供油系统以及气缸密封性。
2. 对车辆进行排放检测,记录排放测量值,因为汽车排放污染物来源于发动机中燃油的燃烧,它包含着许多成分,且生成的条件各有不同,汽车尾气排放主要与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燃烧过程及燃烧结束后在排气过程中后处理有关。记录具体排放数值,可为维修人员根据排放值进行下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3. 利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确定需要维护的项目;对于无故障码的车辆,利用诊断仪读取车辆电控单元数据流(如发动机转速、水温、喷油脉宽、进气流量、进气压力、进气温度、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点火时刻、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数据)查找故障原因,确定具体维护项目。
4. 当诊断仪未能检出故障时,根据进厂排放检测时的排放数值以及车辆在环保检测站排放检测的数据,进行诊断,并结合本标准中给出的关键零部件维护项目进行专项诊断分析,确定维护项目。
5. 为确保维修质量,要求作业完成后应对相关电控系统进行初始化设定,保证系统功能正常,车辆处于正常状态。
6. 上述作业完成后,在车辆出厂前,应进行整车排放性能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应重新进行诊断维修,整车排放检测合格的方可签发竣工出厂合格证。
(二)关键零部件作业项目和要求
1. 作业项目。因影响汽车排放性能因素较多,造成排放不合格的原因较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系统分析了排放故障机理以及汽车排放技术,结合5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近百个主流车型,分析了目前车辆排放系统技术配置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因子,参照汽车生产企业维修技术手册中的维护作业要求,按照点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两种类别,划分为发动机进气、排气、供油、点火、冷却等系统,对系统中常见和易于引起排放故障的关键零部件项目进行了明确,便于维修人员进行操作。如发动机进气系统关键零部件,按照影响排放性能权重不同,确定了空气滤清器、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压力传感器、涡轮增压控制电磁阀、节气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空气流量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为关键零部件。
2. 作业要求。按照交通运输部相关部门规章及标准规定,车辆的维护主要是以清洁、检查、补给、润滑、紧固、调整等为主的作业内容,根据汽车维护作业要求和范围,结合汽车排放不合格车辆一般存在的故障问题,本标准对维护的作业要求进行了有效界定。如节温器作业要求,规定节温器应无卡滞或关闭不严现象,冷却液温度高于100℃时,节温器应全开,冷却液温度低于80℃时,节温器应能关闭。
因目前在用车车型品牌、型号多,车辆配置不同,各部件、传感器、控制系统的具体参数值差异较大,考虑标准的通用性,针对涡轮增压传感器、氧传感器、废气再循环系统、火花塞、节温器等具有共性参数的指标项目进行明确。对于其他项目,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维修作业人员应对照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操作,具体作业项目的参数值应查询该汽车维修手册确定。